面值数字的变迁

发布:2011-11-1 12:50:15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行的邮票,都以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作为公用数字,但也有一部分早期邮票,仍然采用本国文字中独特的数字。各种不同的数字,形状有同有异,偶尔也会交叉混淆。例如,阿拉伯文和希伯来文的6,都很像公用数字的7;缅甸文的3很像公用数字的2;印地文的1234又似公用数字的9238等等,稍有差池,就会产生误会,甚至造成笑话。

    1964年《万国邮政公约实施细则》规定,邮票“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邮资值”,至此,阿拉伯数字便能在参加《万国邮联》的国家得以一统天下。

    有时在邮票的图案上也出现无数字的特例,1901年哥伦比亚的巴巴科斯就发行过没有数字的临时邮票,它面值的数字是出售时用钢笔填上去的;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的一套含国内平信、挂号、快递挂号、航空等4种单位邮资无数字面值邮票,这些邮票被称为单位邮票或无面值邮票。

    有些邮票因某种需要,在原有的数字面值的基础上,加盖了新的数字,便形成了加字改值邮票。

    邮票上的数字还曾起到货币币值的作用,早在1861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邮票放入小防护套内,成为专门的货币流通,邮票上面值的数字便成了货币币值的象征。

    在中国邮票的发行史上,清、民邮票多为大写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同时使用,新中国早期邮票在1956年前,也多次出现大写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同时使用的纪念、普通邮票。

    新中国邮票上的数字表述,也经历了多次变迁。新中国早期邮票是采用旧币值,故出现在邮票上的数字都是3位数即百元以上,后缀的货币单位都是圆,直到1955年6月25日纪31《中国红十字会成立5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新币值实行后,才出现以分为单位(左下图)。当时出现在邮票上最小的阿拉伯数字为0.5,其余面值多为1-2位数字见多,即使发行3位数字面值的邮票,也往往将分进位至元表示。此现象基本上维持了40年,直到1995年7月发行《太湖》邮票时,才将5元改为500分,由此中国新邮中又出现了3位数。但至1997年7月发行的《香港回归》小型张中,又出现了50元和800分两种不同单位的面值。

    到了1999年5月1日发行普29《万里长城》邮票起,3位数的阿拉伯数字又退出了中国新邮,仍恢复了邮票上面值1、2位阿拉伯数字仍以分为单位,达3位数阿拉伯数字则以分进位至元的老模式。

    由此看来,延行了数十年的数字表述形式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有时邮票设计中,单位分、元表现过小,一不小心混淆难免。看来,在新邮的设计中,数字的表述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