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能长寿封片趣佐证

发布:2011-11-1 12:31:17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每天我都能收到各地邮友寄来的各种封片戳,其中最喜欢的是各地邮人为集邮家制作的庆贺封、纪念片。分居各地的集邮家是中国集邮的领头人,如没有一批老集邮家的辛勤耕耘,中国的集邮事业就不可能欣欣向荣地发展。   

    “文革”期间,集邮成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不可以提倡的活动。集邮者之间互不通气,老集邮家也不得不闭门谢客,集邮活动处于停顿状态。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20世纪80年代初集邮慢慢复苏,各地成立集邮组织,老集邮家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正是由于经过历史的洗礼,笔者与甲戌邮会创建入著名老集邮家赵善长先生十分熟悉,在他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下,笔者认识了新光邮会老会长张包子俊先生、无锡邮会孙君毅先生、爱国邮人马任全先生等一批中国三大民间邮会的老会员。出于对老集邮家们的亲近和尊敬,因而对各地为集邮家制作发行的封、片、戳就比较喜欢。   

    通过对这些封片的收集,我发现“集邮能长寿”。我在三大邮会人群中统计:大多数人寿在花甲之上,六七十岁是小弟弟,八十不稀奇,九十多来嘻,百岁邮人也有哩!   

    请看贵阳的郭润康先生、武汉的姜士楚先生、广州的张文光先生、上海的徐星瑛先生等老先生都已是90岁以上老人,仍耳聪目明、生活自理,书文研邮痴心不改,集邮能长寿,众老是榜样。当年90岁高龄的张包老还每天跳舞、骑自行车。   

    笔者所收集到的集邮家专题封片,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诞生纪念封;二是逝世纪念封;三是集邮xx年的纪念封。   

    上述封片,由邮票公司、集邮协会发行的不多,发行量也很少,大多是集邮者自制、集邮家本人实寄留存的,因此这些封片流传不广,数量有限。因封片系名家亲笔签名、题写名址实寄的,因此更值得收藏。   

    我是在1987年4月22下午,我与赵善长先生是在常州火车站迎接张包老时才见面认识的。《浙江集邮创刊号》等几十种邮刊、首日封、纪念封都是他亲笔所赠,他应我所请,不顾九旬年高体弱,抱病连夜为《赵善长集邮文选》作序。   

    1992年,常州市封片戳研究会在金坛举办了“全国部分城市封片戳专题研讨会”。与会的各界代表人士,除了与张包老畅谈“邮经”外,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张包老很谦虚地说:“我的长寿并没有秘诀。只有几点切身生活经验,供大家参考:节制情感,好交朋友,烟酒不沾,我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运动中,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我毕生收集到的邮票、编写的集邮文稿、收藏的各种集邮书刊等,付之一炬!就是遇到这样的惨事,我也不把它放在心上盘来盘去。现在每天收到邮友来信,高兴;埋头伏案复信,舒心;寄出自己向朋友倾诉的信文,坦心;邮友交往贵在真诚,事无不可对人言,对友坦诚,安心;邮友不会暗箭伤人,可靠、放心;如能在信中帮助邮友解疑答难,更有种成就感。集邮还能自我陶冶情操、自我欣赏藏品、从中找到快乐,完全能自娱自乐。你看我,活到九十岁,还能在雨天骑自行车。”先生对“快乐”的注释令我茅塞顿开。   

    我与张文光先生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罕见的民间邮展。1987年4月23日,常州市封片戳研究会成立一周年,我自筹资金举办了“常州市首届广玉兰杯邮展”,张老携三部邮集,其中一部《中外邮展原地实寄封》是中国集邮史上第一次展出的原地封邮集,他自费乘飞机赴常州支持我的民间邮展。多年来,他不但寄赠我很多邮品,更教了我许多邮识,还向他学习了真诚待友、正直不阿的品德。我愿以这些集邮家为楷模,祝他们健康长寿!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