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砚:清乾隆时已名振天下

发布:2011-10-30 20:07:28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006年,桥头砚雕技艺被评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辽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自幼受家庭熏陶,十分酷爱书画和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十余年前,偶然的机遇我接触了辽砚,便与辽砚结下了不解之缘,把她作为我的一生事业来奋斗。倾我所有兴办辽砚厂、雕刻艺校、成立辽砚研究所,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弘扬这门辽砚技艺,不仅不能让她失传,而且还要使其更加辉煌。

  辽砚,兴于辽代,产于辽宁本溪,从历史上的挖掘,从她的出身名贵,到她的历史价值并不亚于四大名砚。在《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发掘简报》中透露出了辽砚的最早信息。发展到了清代,辽砚的制造达到了鼎盛时期,抢去了端砚和歙砚的风头,成为了宫廷御用砚,名居首位。本溪桥头石所制的砚称为辽砚,在清初可说是名动天下,清朝康熙年间,皇宫开始用吉林所产松花石和本溪桥头所产桥头山制砚。到乾隆朝时,吉林的松花石不易采得,故大量用桥头石代之。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桥头石所制砚和吉林松花石所制砚被用来赏赐臣工,仅在康熙41年至57年间,共赏赐8l人,其中有明珠、鳌拜,吏部尚书陈廷敬等。

  2003年3月27日,对我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老艺人袁斌将我收为他的关门弟子。作为辽砚的传人,在师傅殷切的希望中、在这十余年潜心研究和雕制辽砚的道路上,我感觉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越来越大。辽砚,不是某个人的,而是民族的,是世界的,辽砚沉积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经验。传承和弘扬我们的辽砚文化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作为炎黄子孙,作为她的传人,我们都要自觉传承民族的文化,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国.

  辽砚不能只作为研墨的文房四宝工具出现,而是要以辽砚的文化形式出现。在一方砚上根据石材的天然纹理,在内容、意象、志趣上保留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其气势雄浑,大起大落,变化明显,色泽鲜明,突出了其观赏性、实用性。艺术夸张性及收藏性。每一方砚都是一个故事、一首诗、一幅画,文房四宝的精巧奇妙聚拢在方寸尺掌之间,玲找外见精奇,起伏迭荡蕴涵调细致处的精雕细刻,又注重整体的节奏感和气势,故做工考究又给人以做烈的审美撞击力。传承和弘扬辽砚的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去身体力行。希望还砚的所有后人都能有一种紧迫感,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也能会关注辽砚及给予支持、帮助,共同保护和利用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只有靠众人的力量才能把辽砚这个大旗高高举起,长盛不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