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工艺与发展

发布:2009-12-22 16:42:29  来源:宾县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漆器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战国时期更加发达。在汉代,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唐代的漆器实物制作也有明显的发展。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种。   北京雕漆和一般的漆器不同。一般所说的漆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也有的是镶上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等,产品的品种主要是室内家具。北京雕漆则不然,它是以雕刻见长。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在史书上雕漆又可称为“剔红“,这是习惯性的称法,因为在古代的雕漆制品中,主要是以红、绿颜色为主。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成著、杨明作注释的《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宋、元的雕漆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宋代雕漆实物留世极少,不易见到。元代有名漆工张成、杨茂两家的作品,我国现有珍藏。他们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风格的代表,并对后代雕漆艺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宋、元的雕漆一般为锡胎和金银胎,品种以盒为主。刀法灵巧,刀口圆滑,花卉图案多为“死地花“(即不雕刻锦纹图案的花卉),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浑厚古朴的印象。
 
  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北京故宫、上海和南京博物馆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园厂,集中了全国各地雕漆艺人,为雕漆工艺在北京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北京雕漆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种兴盛起来。据考证,除当时的果园厂官办雕漆生产外,民间的雕漆制作行业也有所发展,有的已作为一般商品在民间出售和流传。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在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但是,繁荣一时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后却逐渐衰退,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无官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后由于清宫内需要修理雕漆工艺品,北京的民间雕漆又兴起。当时有油漆彩画艺人萧兴达、李茂隆等,他们从清宫内需要修理的破损雕漆品上得到启发,并合作创办了雕漆作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开业,取名“继古斋雕漆商会“。“继古斋“的意思就是要继续中断了的古老的雕漆事业。他们自己动手研究制作和仿制清代雕漆,并招收徒弟,经过几年的努力,将清代雕漆的风格继承下来,并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艺超过了乾隆时期,并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棱角清晰,题材以花鸟龙凤、山水人物、吉祥图案为多。萧兴达、萧乐安、李茂隆等人制作的“群仙祝寿“大围屏,曾在1914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从此,北京雕漆扬名国内外,一度又出现繁荣的局面。对于北京雕漆的恢复,清末时期的“继古斋“在雕漆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对近代北京雕漆技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雕漆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1920~1934年之间,雕漆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大都设在崇文门、前门及朝阳门一带。从业人员达500多人。产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规矩、漆色鲜艳、雕刻精细、锦纹多样而著称。当时有代表性的较大作坊仍是“继古斋“。“继古斋“的发展是从招收第一批徒弟开始的,接着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辈,第二批是“宝“字辈,第三批是“增“字辈。由于“继古斋“的生意兴隆,相继又发展起来一些别的字号,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时从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德成雕漆局”专门制作仿明产品,使雕漆工艺更加丰富起来。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