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能成为邮市救命稻草吗

发布:2011-11-1 18:06:55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现在距离奥运会越来越逼近,邮市却了无生机,这与火爆的股市等投资市场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

  回顾邮市的发展历程,不仅1991年、1997年出现的大高潮,几乎每一轮中小型行情都与“利好”有直接关系。比如非高潮期的1999年,以建国50周年大庆为契机发行的“巡回展镶嵌封”(即“红封”),几天之内就引发了一轮令人振奋的行情。该邮品以每套300元开局,当日实现翻番,次日以600元继续上攻,两天之内连破1000元、2000元大关,直至2400元。一时间,邮市一片“飘红”,邮人喜形于色。在“利好效应”的作用下,邮市出现的许多其他品种的炒局,其本身并不具备“利好”因素,也被人为地冠以“利好”,如炒家想方设法找出其炒作品种有什么印错的地方,称该品种是“错票”、“错封”之类,以引诱更多的人参与炒作。不过,上述“利好”在邮人心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利好”。邮市所信奉的“利好”,实际上是来自官方政策面上的“利好”。

  邮市中人都知道,一般来讲,非政策面的“利好”,充其量只能引发“个邮”的局部行情,且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很长。但来自政策面的“利好”往往会引发较大的行情,卷入其中的邮品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个邮”,其带动的往往是多个板块甚至整个大盘。以1997年大高潮为例,正是由于此前管理层大量销毁发行量偏大的邮资票品(即1992年至1994年的部分邮票及小型张),促成了1997年大行情成为了现实。当然,邮市高潮的启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周边投资市场环境、邮商的整合和人气、场内外资金的聚集等,但政策面“利好”有着不可替代的导火索作用,其最大的功效之一便是聚拢人气、吸引场外资金的介入。

  回顾1997年大高潮过后至今的邮市,10年中出现了无数次新邮炒作的短暂行情,可为什么难以维系,更无从带动其他邮品板块一同走出一个大行情呢?

  比如低迷期的2002年,尽管场内出现了几波局部躁动,如6月份以《大足石刻》小型张、《如意》版票等为龙头的低档张和小版票等新邮板块的局部行情,但交易清淡。进入8月初,随着官方“减量”政策实施的第一个品种《人民军队早期将领》的面世,人气骤然大增,邮市变成了“门庭若市”,交易也呈现出较踊跃的态势,且带动了相关邮品的价格上扬,被行情卷入的品种在逐步增加,盘面也越来越大。一时间,邮市呈现出新一轮大高潮即将来临的态势。但很快,大批邮人重新回到了观望状态。不出1个星期,邮市的入市人数大减,人气也有较大的回落,市场恢复了“门可罗雀”的状态。再如今年刚一开局,春节后所演绎的一幕与此前的几次行情颇有类似之处。可以肯定地说,必须有官方更多的实质性“利好”出台才行。目前来自政策面的“利好”还不足以启动邮市的大盘。

  而对于后市,不少资深的邮人都表示充满信心,否则他们就不会天天到邮市来“上班”了。其中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判断邮市的前景不能光看市场上“表面”的行情,需要做出宏观面的分析,因为邮市始终都是个“政策市”。对于未来,新一轮高潮能否来临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利好”是否真实而可靠。但是,某些政策的出台往往又需要管理层付出“代价”,其中最实质性的“利好”是,官方必须做出体制上和机制上的改革。如邮政企业与邮政管理部门利益共享的体制必须打破,政府与企业实行的内部结算制度不合理的矛盾必须实质性地解决。不然的话,邮市每次出现行情时,都受到地方公司抛货的威胁和打压,每一次行情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另外,除了实行新邮“减量”发行政策以外,管理层必须下决心继续大量销毁库存量偏大的邮品,并把销毁结果公之于众。只有这样,邮市才可能重振旗鼓。

  但是,管理层能否这样做,什么时候才会这样做,还都是一个谜。如果在未来的不到1年的时间内,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的“利好”不被邮政管理层有效运用的话,奥运会过后的邮市将难以再被人们所期待。毕竟,邮市是个政策市,它所寄托的是来自管理层的实质性利好,而不是带有欺骗性的“遇民政策”。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