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集邮”位置弱化说起

发布:2011-11-1 18:02:48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集邮”在中国邮政位置的强势崛起,应该在上世纪80年代末,1997年达到它的顶峰。可惜的是,自此之后,集邮业务年复一年下滑。近期国家邮政部门透露信息,2006年的集邮收入,已经由前期占邮政收入的30%,降到现在的5%,同比下降5/6。“集邮”位置弱化,从正反两个方面暴露出决策层对大势的判断失误。

  始终认为“集邮”是中国邮政的意外之财。为什么?因为邮票的基本属性或者说第一属性,是邮资凭证。从本质上说,它是邮政业务中预先支付的劳务费用凭证。从这个角度,邮票是国家发行的具有货币功能的特殊商品。但从第一属性延伸出第二属性——收藏属性后,邮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邮品面值的高低,发行方就不再需对它兑现邮政服务。换言之,“集邮邮票”的发行,成为中国邮政意想不到的耗力最小、利润最大的聚财之道。

  集邮本身与邮票发行方有关系但关系不大。集邮是群众参与性很广的文化活动,因为“广”,引发出集邮文化价值以外的经济价值。反过来,因为有了经济价值,又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从而加剧供需矛盾,再次提升了它的经济价值。到最后,集邮的经济价值喧宾夺主,压住它的文化价值,成为个人理财投资的首选。邮票发行方是最大的受惠者,集邮业务也就是在这个特殊阶段火箭般上升,“集邮”在中国邮政居然有三分天下的位置。

  本来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发展的“集邮”业务,发行方却为实现所谓“×年扭亏转盈”的目标,采取揠苗助长的方式,对它进行了掠夺式的侵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997年借香港回归制作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在中国集邮史上,它创下了至少3个之“最”:稍稍贴了点金,就把面值提高到50元,在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前无所有;加了个纸质的外包装,售价又提高到100元,在中国,绝无仅有;说是照顾集邮会员,外包装材质稍做变化,又从集邮会员口袋掏走20元,世界罕见。印量高达2000万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即便按100元计,邮票发行方从集邮市场拿走了20个亿。尽管如此,邮票发行方仍把邮市当作取款机,先后推出“澳门回归” 金箔小型张、“申奥成功”三联体等垃圾品种。中国邮政赚得个盆满钵满,但此举对集邮大众,对中国邮市,都是致命打击。自此10年邮市人气始终无法恢复,而中国邮政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如何实施一个双赢战略,让国家邮政局和邮市投资散户都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目前中国邮市充其量就是一个大蓄水池,它不可能保证水资源供应永不枯竭。中国邮政如果不重视资源保护,只顾自己利益一味抽取,那么终有抽干见底的那一天。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